【专题研究】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兼论婺源旅游成功之路(二):县域旅游概念
| 招商动态 |2016-10-28
(二)中国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1县域旅游的类型
(1)按地域划分
>>>>
东部地区——区块发展型
东部地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了,大体的概念叫做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所以旅游发展的模式更多的应该是功能区的划分。比如一个县就是一个工业区,这个工业区工业很强,但是要保留一块生态区,保留一块旅游区,这样来形成一个发展模式。
>>>>
中部地区——城乡互动型
中部地区大体上是一个城乡互动的模式,因为城区一体化发展远远达不到,所以就是一个优势化发展的概念,叫做资源东张西望,产品东拉西址,市场东奔西走,构造中部地区县域旅游发展的模式。
>>>>
西部地区——特色彰显型
西部地区大体上是一个特色化的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的县域旅游就目前而言,多数还要靠特色资源、特种旅游产品的发展,所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远程、突出国际。比如新疆的一个县,拉出一个县来就是上万平方公里,甚至几万平方公里,必然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
(2)按产品划分
>>>>
资源集中型
重点发展观光产品,比如九寨沟大体上就是这样的模式,资源非常集中,而且非常突出、非常有特色。
>>>>
城市依托型
依托城市的郊县,实际上主要开发的是休闲产品,资源有多少并不重要,有一片水塘也可以搞,有一个山坡也可以搞,有一片树林也可以搞,因为就是解决城市人日常需求,所以通过休闲方式就可以发展起来。
>>>>
文化主题型
更重要的是发展深度体验型的产品,类似这些古城之类的实际上都是这个概念。
>>>>
乡村推动型
就是发展一种生活型产品,比如婺源更多的是发展生活型产品,婺源没有非常突出的好山好水,也没有一流的古村古镇,但是培育了非常从容的乡村生活感觉。
>>>>
过渡发展型
这种类型在目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变成傻子过年瞧街坊,看泰宁这么做,也这么做,婺源那么做,也那么做,就是到处学习,可是实际上自己处在摸索的阶段,什么时候找着自己该怎么做了,就发展起来了。现在多数的情况现在还是这种混沌的情况,这是一个过渡阶段,绕不开,希望这个能尽快缩短。
>>>>
发展转化型
就是构造一个复合型的产品格局,从观光发展到休闲度假,这里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准确的说应该是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特种旅游、商务旅游,这五大类产品转化,然后集某一类产品作为主体产品,最终是一个复合型发展的格局。县域旅游如果能够达到复合型发展的格局,就真正达到了比较成熟的水平。
现在大家都在摸索,同时,有一些也在转化,比如婺源、栾川包括泰宁,实际上现在都在做这个转化工作,这种转化再发展若干年,复合型产品的感觉越来越突出了,也就意味着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总体来说,县域旅游强调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强化的是大、深、活、真,构造这样的吸引力,才可能对应城市的需求,才可能把县域旅游真正发展起来。
(3)按发展程度划分
>>>>
发达地区——社会型
发达地区的县域旅游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型的,有些地方不指着旅游挣几个钱,但是有条件把它做起来,更多的是突出社会功能,在这些地方,质量型发展、生活化发展就是一个导向。
>>>>
欠发达地区——产业型
欠发达地区一定要强调产业型,到一定程度才能说得上社会型,这种产业型发展,就意味着一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旅游就是一个主体型产业,应该形成主题化发展。
总结:
不管哪一类,说到底都是要转化,就是要按照后工业化的视角,挖掘前工业化的资源,形成超工业化的产品,对应变化中的市场。旅游必须具有前瞻性,这个前瞻性就是后工业化,现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时期。他们的需求和现在的产品供给有很大差距,我们就必须按照类似这样的需求来对应。县域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大量的前工业化资源,所谓前工业化资源就是农业文明的东西,比如吃鸡要吃柴鸡,吃鸡蛋要吃土鸡蛋,这都是前工业化的东西,在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升值。所以,培育产品绝不是简单的有什么资源搞什么产品,就是要形成超工业化的产品。
2县域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1)理念制约
实际上也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现在基本上是就资源说景区,先看看有什么资源,然后建个景区圈起来,跟着就收门票,单一景区、单一主题、单一模式。
(2)重复建设
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在正在发生,应该说多年以来我们已经经历了几轮,现在这个态势非常强烈。
一方面是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旅游,从上到下重视旅游、大力开发旅游。但是另一方面必然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因为各个地方自然环境差不多,地理条件差不多,历史人文环境、生活民俗也都差不多,这可以说是我们躲不开的一个劫难。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个后果,领导非常重视,预期非常之高,但是最终没有达到领导预期,扶得高、摔得重。所以,这个问题是需要担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县域旅游,一个县挤点钱干旅游很不容易。
(3)项目把握
现在招商引资是最大的要求,而且很多招商引资都是直接的要求,造成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碎片化招商引资的概念,形成小商乱局。一说这个地方挺好,可以度假,马上20个度假山庄建起来了,每个度假山庄三四十间客房,加在一起也就是五六百间客房,还不如一个大酒店,这二十个度假山庄一定会把这儿搞乱,可是招商见到成效了,而且每年都有这种小商进来,每年都见到成效,这就是自乱阵脚,自毁格局,但是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4)市场开拓
市场开拓普遍的问题一是不认识,二是不重视,正是因为不认识,所以才不重视。如果在这方面不下点大功夫,只在产品建设上花功夫,恐怕就要差一些。
(5)配套发展
不能只是单一观光旅游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对整个县域经济的拉动是不足的,这种模式旺丁不旺财,人来的不少,钱没花几个。
总结:
从县域旅游发展来说,全国普遍性存在这五个问题,突破了这些,旅游才发展起来,如果局限在这五个问题上,仍然发展不起来。
3县域旅游的发展模式
研究县域旅游的发展模式,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针对每个县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每个县旅游经济的内在驱动因素以及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精确把脉,反复研究,探讨该县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路径。总结国内县域旅游的发展路径,大致有以下几个路径:
模式一——资源驱动型
>>>>
名山名水映衬下的县域旅游
此类型县域旅游发展起步较早,依托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绝对优势,塑造旅游目的地核心吸引力,带动旅游产品的建设。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这些传统的热门旅游县也面临新变化。游客的消费方式从单纯的资源观光游向休闲体验游转变,产品更新慢、重游率低、服务配套设施更新慢,成为资源驱动型旅游县在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提升、重塑顶级资源的驱动因素,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构建"1+N"的产品组合与更新,在引客要素充沛的基础上,做足留客要素,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成为这类县域旅游发展的突破路径。
模式二——交通区位依托型
>>>>
交通过境地,旅游集散地
此类县域旅游的发展,依托于交通条件的变化,客观上成为大量客源的集散地,而并非因为旅游资源或产品的更新而形成的游客集聚。因此,这一类型的县域旅游在发展初期,往往呈现出"交通过境地"的处境。随着过境人群的集聚,催生了休闲服务类业态的集聚,最初的旅游产业集聚也以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配套型业态为主,单纯的交通过境地发展成为短暂停留地。由于重大交通枢纽等条件并非单一县域所能控制,除了积极争取外部交通枢纽在县域内的落地,更需要做好与交通枢纽之间的接驳交通,解决从枢纽到景区"最后1公里"的畅行问题。
模式三——市场(资本)驱动型
>>>>
依托市场客源地需求外溢,近程常态化的休闲目的地
此类县域旅游发展,虽无交通枢纽形成人气集聚,也无排他性的资源优势大,但坐拥巨大规模的市场客源地,是此类县域旅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例如常州依托长三角市场需求,打造"常州恐龙园、春秋淹城、嬉戏谷"三个大型旅游项目,成为中国主题公园之城。成都温江以"国色天香"为引擎,带动旅游业整体提升。
此类型县域旅游发展的关键是培育客源市场,使之形成对本县常态化的休闲习惯,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产品和业态,实现"常来常新";第二,优化交通通达性,在提升自助游便捷性的同时,注重发展旅游公共交通和专线;第三,与周边县域从单纯竞争到区域协作,差异产品定位,联动区域交通体系,实现市场共享,旅游共赢。
模式四——特色产业驱动型
>>>>
产业优势转化为旅游吸引力,转变产业增长方式
此类型县域旅游经济,以某一特色产业门类为基础,以产业链延伸发展旅游,提升产业附加价值。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转化为旅游吸引力。此类型产业旅游的发展,本质上是通过旅游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旅游为媒介,集合产品展销、商贸洽谈、产业创意创新等,从单纯的产品收益变为产业链收益。如浙江海宁,从传统的皮革作坊加工,变为以"皮装设计、皮革生产、皮草商贸"为产业特色,打造以旅游休闲购物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群。
模式五——大旅游目的地二次分配型
>>>>
捆绑顶级目的地,虹吸效应,错位发展
此类型县域旅游目的地,多分布于知名的大旅游目的地周边。以桂林为例,恭城县位于阳朔周边1小时车程内,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桂林-阳朔-恭城一体化进程加速,恭城成为桂林旅游的二次分配地。此类型的县域旅游经济,核心是争取"分流、截流"大旅游目的地客源,以及争取专项人群的青睐,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发展差异化极强的旅游产品,与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体验形成互补,提升"游"的品质;第二,积极争取衔接大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枢纽/站点落地,并发展中短途旅游、开通专线,缩短"游"的时间;第三,加强区域合作,联合营销,在大旅游目的地市场形成"从彼到此"的联游认知。
模式六——全域旅游协作型
>>>>
全域旅游共建,升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此类型县域旅游并不是最初的发展阶段,是在经历了资源、市场、区位等驱动力之后,旅游吸引力已经取决于能否具备完善的服务配套,是否具有清晰的品牌认知。以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目标,打造全域旅游整体意境形象,统筹协作、推行标准化建设、完善配套和保障体系。例如江西婺源以打造"最美乡村"为目标,重组景点资源,打造5个4A景区;浙江安吉打造全域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建设县域旅游目的地系统,实现县域数十个旅游项目、数百亿元规模的旅游投资有序发展。
4中国县域旅游的先进典型
县域作为中国行政体系的重要一环,既是基层单元行政区,也是旅游业中观层面的独立单元区域。在我国,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往往蕴藏着相当大的旅游发展潜力,而规模适当、功能完备的县域特点决定了县域旅游既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易于操作性。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县域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涌现了一批发展水平高、颇具知名度的旅游强县。比如中国旅游报陆续推出的焦作现象"、"岚皋特色"、"栾川模式"、"婺源模式"、"泰宁路径"、"常熟样板"、"千岛湖之路"、"遂昌模式"、"永定之路"等先进典型 。
焦作现象
河南焦作市以发展自然山水旅游,代替将要枯竭的煤炭资源开发,实现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并取得成功的现象。"焦作现象"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岚皋特色
陕西岚皋县自2002年明确打出"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旗号起,自此走上一条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运营、全民参与为核心的"岚皋特色"产业发展路径,这是西部贫困地区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探索。
栾川模式
地处伏牛山区腹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栾川县,创造了以"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栾川模式"。
婺源模式
江西婺源是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昔日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县跃身为中国乡村旅游一颗耀眼的"明星"。婺源模式以乡村旅游为"引擎",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走出一条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特色之路。
泰宁路径
闽西北的一个山区小县,通过科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已成功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2块世界级、18块国家级旅游品牌,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创造了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泰宁路径。
常熟样板
江苏省常熟市以"旅游活市"为战略,从二产转向三产,以旅游巩固和提升一二三产,逐步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商贸、工农业、信息产业和城市建设的高度融合,以产业融合来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产业融合,走出了一条"常熟特色"的发展之路。
千岛湖之路
淳安县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确立了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千岛湖旅游设施快速提升,旅游休闲产业不断壮大,旅游环境不断优化,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转变,旅游业转型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遂昌模式
顺应生态文明的兴起,遂昌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了"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把发展乡村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旅游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初步树立了"健康、快乐、休闲"的旅游品牌,旅游已经成为遂昌县最具活力的、惠及全民的新兴产业,遂昌也被称为浙江省旅游业界的一匹"黑马"。遂昌模式成为全国山区旅游发展的典范。
永定之路
永定县在"聚焦土楼"和"跳出土楼"之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县域旅游发展道路——"永定之路"。
转型提升之路——"生态"与"富民"两头一起抓,实现从卖煤炭、卖土地、卖石头向卖空气、卖生态、卖文化转变,实现资源依附型向非资源型的华丽转身;
文旅融合之路——用文化舞动土楼,深入挖掘永定土楼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客家家训馆、影视文化基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等;
全域旅游之路——紧紧围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文、养、居"旅游"6+3"要素,进一步丰富多元化旅游产品,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打造永定旅游的升级版。
5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
生态良好,具备旅游发展的基础
县域旅游发展显著的县,或是自然山水好、或是人文生态游优,总体上生态环境都很好,景观条件都不错。有的地区可能是因为穷得没有破坏的能力而保留了良好的生态,有的可能是破坏之后又努力恢复起来,有的可能一开始生态环境没那么好而是靠后天养出来的,无论哪一种,他们在旅游发展的初期都具备良好的生态基底。
因地制宜,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能够从具体的县域县情出发,分别树立旅游兴县、旅游富县或旅游活县的县域旅游发展战略、发展概念,明确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择各自适宜的发展路径,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发展模式,而且也见到了实效。
拼搏奋斗,工作精神都非常突出
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精神,县一级的旅游很难发展。不像城市,城市一般来说都是中心地区,有相应的资源,有很大的优势。
产业转型,被动选择+主动意识
婺源、栾川、岚皋、泰宁这四个地方基本上都是林业县,从1998年开始,国家林业政策调整,不许砍树了,就把这几个县的发展之路基本上断了。受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领导想发展工业发展不起来,所以从砍树转向看树,从采伐经济发展到观赏经济,到采摘经济。焦作、永定是从卖煤炭、卖土地转变为卖生态、卖文化,常熟则是在转型之际利用旅游来热活其他产业。总体来说,从客观因素来看,这几个地方都是被动选择和主动认识结合到一起,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走出了一条发展的路,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路。
市场突破,全力开拓进取
这和领导的认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几个地方在市场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现在一个县拿出的市场营销方面的资金,很多都超过了一个地级市,多者甚至能达到一个省,没有这样的力度,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益。
产品更新,观光起步→发展出相应配套产品
随着发展,自己的产品逐步在完善,一方面是在深化,另一方面实际上起着引导需求的作用。这几个县的旅游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如此,一开始从观光起步,现在逐步向休闲度假转型,同时观光向精深方面提升,遂昌则率先利用"互联网+"发展出农村电商的"达沃斯"。
总结:
这些县域旅游的样板,已经率先开辟出不同的成功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虽然每个县域都具有发展旅游的可能性,但是下一步应该研究,是不是能发展起来,旅游要不要发展,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具体的发展路径需要各有各的选择。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创行合一休闲农业创意中心 了解更多